青岛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青岛大学

[切换城市]
青岛站> 青岛教育> 青岛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

中国海洋大学

英文名: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简称:“中国海大”,“海大”,“OUC” 所在地:青岛 院校代码:10423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自主招生111计划2011计划
  • 中国海洋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国海洋大学师资好不好

吴立新院士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50余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长江学者”1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9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4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3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 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行远楼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07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 吴志强
  • 吴志强,男,1979年3月生,山西交城人,博士,副教授。  专业:海洋生物学;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学习工作简历:  1997年9月—2001年7月 青岛海洋大学 海洋生物专业 学士学位  2001年9月—2004年6月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物专业 硕士学位  2004年9月—2007年6月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物专业 博士学位  2008年4月—2011年11月 中国海洋大学 讲师  2011年12月—至今 中国海洋大学 副教授  二、教学工作:  承担专业课《动物生物学》、《鱼类学实验》、《海洋生物学》教学工作。  三、科研工作:  1.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适冷性胰蛋白酶基因簇结构及其顺式元件表达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101876),2012.1-2014.12,主持。  2.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胰蛋白酶适冷性结构特征及酶学性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o. 201013001),2010.7-2012.12,主持。  3.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胰蛋白酶适冷性结构特征及酶学性质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 2010ZRE29047),2011.1-2013.12,主持。  4. 南极磷虾(磷虾类)的综合利用及相关衍生产品的技术开发及应用,横向项目,2008.7-2014.12,主要参加人员。  5. 鳕鱼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横向项目,2008.11-2012.11,主要参加人员。  四、发表文章:  1. Zhiqiang Wu, Guoliang Jiang, Peng Xiang, Dong Yang, Ning Wang.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rpsin-like Enzymes from Euphausia Pacifica.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8, 30(1): 67-72.  2. Zhiqiang Wu, Guoliang Jiang.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rypsin-like Enzymes from Neomysis japonica Using BApNA as Substr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ptide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2008, 14(2): 75-80.  3. Zhiqiang Wu, Guoliang Jiang, Ning Wang, Jun Wang, Shuang Chen, Zinan Xu. Relating Trypsin Enzymatic Properties with Amino Acid. Compo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ptide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2008, 14(2): 81-87.  4. Zhiqiang Wu, Guoliang Jiang, Peng Xiang, Honglei Xu. Anionic trypsin from North Pacific krill (Euphausia pacifica):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ptide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2008, 14(2): 113-120.  5. 吴志强,姜国良,项鹏。日本新糠虾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5):781-784。  6. 吴志强,姜国良,李立德。十足目动物消化系统及消化生理研究概况。海洋科学,2004,28(3):50-54。  7. Yang Liu, Guoliang Jiang, Zhiqiang Wu.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Zostera marina, against pathogens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kin ulceration diseas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0, 9(1): 68-70.  8. Haiyan Ma, Guoliang Jiang, Zhiqiang Wu, and Xin Wang. 16s rRNA Gene Phylogenesis of Culturable Predominant Bacteria from Diseased Apostichopus japonicus (Holothuroidea, Echinodermat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9, 8 (2): 1-5.  9. 张莹, 姜国良,刘云, 吴志强, 马海燕, 苏明霞。仿刺参“腐皮综合症”病灶处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及AHLs信号分子的检测。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 1664-1169。  10. 刘云,孔伟丽,姜国良,吴志强。2种免疫多糖对刺参组织主要免疫酶活性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2008,15(5):787-793。  11. 伏传永,姜国良,吴志强。刺参养殖池沉淀物理化、生物指标测定及相关性分析。生物技术,2008,18(5):48-51。  联系电话:0532-82032296  邮箱:wuzhiqiang@ouc.edu.cn;wuzhiqiang1997@yahoo.com.cn
  • 齐洁
  • 姓名 齐洁  出生年月 11/1972  职称 副教授  联系电话: 0532-82031986  Email: qijie@ouc.edu.cn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9.5-2010.9 美国Scripps Florida 博士后  2007.9 -2009.4 美国哈佛医学院 博士后  2006.1 -至今 中国海洋大学 副教授  2002. 7 -2005. 12 中国海洋大学 讲师  1999.9 -2002.7 山东农业大学 博士  1996.9 -1999.7 吉林农业大学 硕士  1992.9 -1996.7 吉林农业大学 本科  研究方向: 鱼类发育和遗传育种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鲆鲽胚胎发育过程中克氏泡纤毛及其摆动形成的nodal胞液流和Nodal信号途径与体态不对称之间的关系”(31072204)主持(在研);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RC19基因在鲆鲽鱼体态偏转中的作用” (30600455)主持(已结题);  3.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 “石鲽变态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克隆(2006BS07006)” 主持;  4.“863” 课题 “名贵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2006AA10A 414)”子课题负责人;  5.“973”项目“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  主要论文  1. Eriko Koshimizu, Shintaro Imamura, Jie Qi, Jamal Toure, Delgado M. Valdez Jr.,Christopher E. Carr, Jun-ichi Hanai, Shuji Kishi. Embryonic Senescence and Laminopathies in a Progeroid Zebrafish Model,PLOS ONE. 2011,6(3): e17688  2. Chen Yanjie, Zhang Quanqi, Qi Jie, Wang xubo, Sun Yeying, Zhong Qiwang, Li Shou, Li Chunmei, Cloing CK-M1gene and stage-specific expression during metamorphosis of Jan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ys olivaceu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0, 28(3):558- 564.(通讯作者)  3. Fan Y, Li S, Qi J, Zeng L, Zhing Q, Zhang Q.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ype II Interleukin-1 receptor cDNA from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Comp Biochem Physiol B Biochem Mol Biol. 2010, 157(1):59-65.  4. Sun Y, Yu H, Zhang Q, Qi J, Zhong Q, Chen Y, Li C.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 of two zona pellucida genes in half-smooth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Comp Biochem Physiol B Biochem Mol Biol. 2010, 155(3):316-21.  5. Sun Y, Zhang Q, Qi J, Chen Y, Zhong Q, Li C, Yu Y, Li S, Wang Z.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 genes in the oveary relative to the testis and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s in half-smooth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J Genet Genomics. 2010, 37(2):137-45.  6. Li Shuo, Qi Jie, Wang Zhigang, Fan Yuding, Li Chunmei, Liu Zhipeng, Zhang Quanqi.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fibrinogen β gene from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ersitatis Sunyatseni. 2009,48: 89-94.  7. Xu J, Zhang Q, Xu X, Wang Z, Qi J. Intragenomic variablity and pseudogenes of ribosomal DNA in stone flounder (Kareius biocoloratus). Mol Phylogenet Evol. 2009, 52(1):157-66.  8. WANG Xubo, ZHANG Quanqi, CHEN Yanjie, QI Jie, WANG Zhigang, WANG Xinglian,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oliv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DNA content, karyotype, AgNORs and location of major ribosomal gene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9, 28(4): 72-77.  9. Chunmei Li, Quanqi Zhang, Jie Qi, Zhigang Wang. Summary of studies on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genes in fish. 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9,4: 39-50.  10. Wang X, Zhang Q, Sun X, Chen Y, Zhai T, Zhuang W, Qi J, Wang Z. Fosmid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analysis of end sequences in female half-smooth tongue sole(Cynoglossue semlaevis).Mar Biotechnol. 2009, 11(2):236-42.  11. Yanjie Chen, Quanqi Zhang, Jie Qi, Yeying Sun, Qiwang Zhong, Xubo Wang, Zhigang Wang, Shuo Li, Chunmei Li, Screening of eye-position related genes with DD-RT-PCR and RA in the hybrids betwee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and stone flounder Kareius bicoloratu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Limnology, 2009, 27 (1):92-99  12. Shuji Kishi, Peter E. Bayliss, Junzo Uchiyama, Eriko Koshimizu, Jie Qi, Purushothama Nanjappa, Shintaro Imamura, Asiful Islam, Donna Neuberg, Adam Amsterdam, and Thomas M. Rober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Zebrafish Mutants Showing Alterations in Senescence-Associated Biomarkers. PLOS Genetics. 2008, 4(8): 1-18  13. Xubo Wang, Quanqi Zhang, Xiaohua Sun, Guoliang Yin, Jie Qi, Zhigang Wang And Xinglian Wa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64 novel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rom a fosmid library of female half-smooth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08,8: 1303–1306.  14. Yeying Sun, Quanqi Zhang, Jie Qi, Zhigang Wang, Yanjie Chen, Chunmei Li, Qiwang Zhong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DMRT 1 Gene in Cynoglossus semilaevis. Joural of Wuhan University (Natureal Science Edition), 2008, 54 (2): 221~226  15. Yeying Sun, Quanqi Zhang, Jie Qi, Yanjie Chen, Chunmei Li, Qiwang Zhong, Zhigang Wang Cloning,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Survivin in Cynoglossus semilaevis. 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8,38(6):927-931  16. Xubo Wang, Quanqi Zhang, Jie Qi, Zhigang Wang, Xinglian Wang, Variation analysis of karyotypes of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gill cell line, Journal of Fisheries Sciences of China, 2008, 15(3): 483-487  17. Dongyi Yu, Quanqi Zhang, Zhigang Wang, Jie Qi, Xinglian Wang, Characterization on the alternative splicing, expression and gene phylogenesis of PTPR4 family i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Genes and Genetic Systems. 2008, 83(2), 189-197  18. Qiwang Zhong, Quanqi Zhang, Zhigang Wang, Jie Qi, 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validation of potential reference genes during Paralichthys olivaceus embryogenesis. Marine Biotechnology. 2008, 10(3): 310-318  19. Qiwang Zhong, Quanqi Zhang, Yanjie Chen, Yeying Sun, Jie Qi, Zhigang Wang, Shuo Lia, Chunmei Lia and Xun Lan.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yostatin gene i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Ubiquitous tissue expression and developmental specific regulation) Aquaculture, 2008, 281 (1-4): 247-255.  20. Jie Qi, Shupeng Gai, Manru Gu and Huairui Shu, Identification of self- incompatibility genotypes of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by S-allelic specific PCR analysis.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5, 27(16): 1205 -1209  21. Hanyan Li, Jie Qi, Huairui Shu, Chengchao Zheng, and Yu Li,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hitinase Gene VCH3 Promoter from Grapevine (Vitis amurensis).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5,31(5): 485-491  22. Jianpeng Xu, Quanqi Zhang and Jie Qi, Isozyme polymorphism of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5 species in Pleuronectiformes.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enes, Gene Families And Isozymes. 2005. September 17-21, Shanghai, China.  23. 戈文龙 张全启 齐洁 异源精子诱导牙鲆雌核发育二倍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5,35(6): 121-124  24. 房新英,张全启,齐洁,包振民, 野生和养殖褐牙鲆遗传差异的RAPD和ISSR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05,37(2): 138-142  25. 陈微,张全启,于海洋,胡景杰,齐洁,包振民 牙鲆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群体多态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5,12 (6): 683-687  26. 张全启 徐晓斐 齐洁 牙鲆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34(5):816-819
  • 祁自忠
  • 祁自忠(QI Zi-Zhong),男,1970年12月生,河南信阳人。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高级工程师。  专业:海洋微生物学  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群落功能调控。包括有益微生物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藻类共、附生菌群分析、菌群硝化功能和微生物海洋环境修复功能。  主要学术成就:  (1)应用海洋微生物群落组织与结构分析,阐明了海水养殖苗期食物链中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查清了不同营养水平对仿刺参养殖苗期微生物群落组织结构及机会致病菌群致病性的影响;系统分析了海水养殖开口饵料轮虫携带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功能特性;为水产养殖益生菌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2)在海洋微生物菌群硝化功能研究方面,以微生物指纹图谱、荧光原位杂交和焦磷酸高通量测序和功能基因分析技术,研究了海滨河口生态系统和海水养殖循环水系统下硝化和缺氧氨氧化菌群,初步查清了硝化和缺氧氨氧化菌群的种类多样性、组织分布和功能特征,以及营养元素对硝化功能的调控及其分子机理。  (3)运用海洋细菌的富集培养和分离鉴定技术,研究了滨海沉积物和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表面可培养细菌群落,重点分析了芽孢杆菌菌群的演替,分离得到了海洋细菌新种海洋底泥食冷菌Algoriphagus faecimaris;研究了海洋光合细菌的富集培养系统和微微型海洋浮游生物沉降系统,为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4)建立了基于膜分离技术的水产活饵料无菌养殖与实验系统。应用于高密度轮虫养殖、高品质轮虫筛选、以及大藻、微藻共附生细菌和活性物质的分离和作用研究。  一、学习与工作简历:  1991-1995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  ?1997-1999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9-2001年:比利时根特大学生物科学工程学院,水产科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3-2008年:比利时根特大学生物科学工程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5-1999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微生物实验室,助理工程师。  1995-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管理助理。  2001-2002年:比利时根特大学生物科学工程学院,水产与卤虫研究中心、微生物生态技术实验室,研究助理。  2003-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遗传育种实验室、海洋微生物实验,工程师。  2010-现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遗传育种实验室、海洋微生物实验,高级工程师。  二、主要研究课题和教学  (一)近年来的部分主要研究课题  2010.9-2012.9:比利时弗莱芒研究基金项目:“密度感应淬灭-新型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手段”。  2011.1-201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吲哚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耐药性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31072241)。  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口硝化、反硝化和缺氧铵氧化研究”(40876054)。  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拮抗菌假交替单胞菌JG1作用机理的研究”(40876067)。  2008.01-2011.12: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海底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研究”(2008GG10007003)。  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鲍采苗板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与苗期病害的关系”(30500377)。  2003.10-2008.12: 中国海洋大学与比利时大学发展委员会合作项目:“ 有益微生物调控水产育苗微生物区系(2003176)”。  2006.01-2008.12:国家863计划项目“深海环境通用自清洁防污涂层的研究”(2006AA09Z224)。  2007.01-2009.12:科技部支撑计划“浅海贝藻复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D09A09)。  2005.01-2010.12:国家海洋局908专项“ST02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山东省908近海岸海域生物调查”微微型、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  2004.01-200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弧菌中溶血素的研究”(30371119)。  (二)教学  系统主讲《微生物学》;讲授《微生物学》(双语)、《海洋微生物学》、《生物饵料学》。参加校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建设;参加本科教育国际化课程《生物海洋学》建设。  (三)获奖和专利  2001年,欧盟项目“对虾苗期病害诊断与控制”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第9名。  2006年,“养殖栉孔扇贝高产抗逆新品种培育”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第4名。  2008年4月,以第三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421190。  2009年11月,以第三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710014430.9。  (四)主要代表论文  1. Zizhong Qi, Kristof Dierckens, Tom Defoirdt, Patrick Sorgeloos, Nico Boon, Zhenmin Bao,Peter Bossier. (2009) Effects of feeding regime and probionts on the divert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rotifer Brachionus culture. Aquacult Int 17:303–315. SCI  2.Zizhong Qi, Xiao-Hua Zhang, Nico Boon, Peter Bossier. (2009) 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 of China-Current state, problems and prospect. Aquaculture 290 15–21. SCI  3. Zizhong Qi, Kristof Dierckens, Tom Defoirdt, Patrick Sorgeloos, Nico Boon, Zhenmin Bao, Peter Bossier. (2009)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of rotifer strain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cryptic species of the Brachionus plicatilis species complex. Aquaculture 292 23–29. SCI  4. 孙进,于敏,任晓亮,张月月,宋福来,祁自忠*(通讯)。2009(海藻叶面附着细菌群落生理特性与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海洋湖沼通报。4)51-61。核心。  5. Han, Y., Li, X., Qi, Z., Zhang, X.-H. and Bossier, P. (2010) Detection of different quorum sensing signal molecules in a virulent Edwardsiella tarda strain LTB-4.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108:139-147. SCI  6. Yongxia Li, Shulin Yan, Qian Yang, Zizhong Qi*, Xiao-Hua Zhang, Yu-bin Fu. (Corresponding author). Algoriphagus faecimaris sp. nov., a novel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Yellow Sea coastal sediment, China.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first published on January 21, 2011 as doi: 10.1099/ijs.0.027862-0. SCI  7. 韩茵,李永霞,李杰,唐磊,祁自忠*。两种海洋细菌对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效能及其阳极表面细菌群落的影响。海洋科学进展,2011,29:36-42.  三、国内外交流  参加欧盟项目“对虾对虾苗期细菌病害的诊断与控制”; 参与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UNESCO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1-4期国际培训课(主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海产动物养殖技术;海藻及药物海洋生物;亚洲地区对虾养殖病害与生态防治)。参加和组织国际海洋生物工程进展与展望学术大会;参加国际学术大会与工作会议11次。与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同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亚欧水产科技平台和根特校友会成员。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为基础,引进分子微生物学外国专家一名。  四、主要兼职:  中国水产学会会员,山东省遗传学会会员,青岛欧美同学会会员。  联系方式:  Email: zizhongqi@ouc.edu.cn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青岛市鱼山路5号
  • 王蔚
  • 王蔚 副教授/博士  姓名:王 蔚  出生年月:1971-10  职称:副教授  简历:  1988-1992,兰州大学生命学院植物学专业。  1992-1995,兰州大学生命学院植物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95-1998,兰州大学生命学院任教。  1998-2001,兰州大学生命学院植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1-今,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任教。  教授课程:植物生物学。  研究方向:藻类生理生态学,滨海植物生态学。  最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蓝藻溶血素的生化特性及溶血作用研究。2004-2006。  山东省重大环境问题研究项目:黄河三角洲米草的生态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2005-2006。  主要论文:  1. 宋秀凯, 王蔚, 汝少国.藻类溶血素研究进展.海洋科学.2006(5)(印刷中)  2. Wang W, Cui SX & Zhang CL.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embryogenic suspension cultures of dune reed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ius).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01, (67):11-17. (SCI)  3. Cui SX, Wang W and Zhang CL. Changes of elements ratio of cultured cells from dune reed under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02, 87(1-3): 201-210. (SCI)  4. Cui SX, Wang W and Zhang CL.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allus cultures in two ecotypes of reed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ius).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Plant, 2002, 38 (4): 325-329. (SCI)  5. 王蔚,张凯,汝少国. 米草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海洋科学. 2003(7):38-42.  6. 崔素霞,王蔚,张承烈. 两种沙生植物内源激素、叶绿体膜脂肪酸组成和膜脂抗氧化系统酶类的季节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96-101.  7. 王蔚,崔素霞,杨国仁,张承烈. 两种生态型芦苇胚性悬浮培养物对渗透胁迫响应?I. 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1):1-5。.  8. 王蔚,崔素霞,杨国仁,张承烈. 两种生态型芦苇胚性悬浮培养物对渗透胁迫生理响应??II. 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变化.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2):224-228.  9. Wang W, Song X, Ru S. Studies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and hemolytic activity of Anabaena variabilis. Toxicon.( SCI,审稿中)  10. 宋秀凯, 王蔚, 刘云章,赵媛媛,汝少国.多变鱼腥藻溶血素的活性测定及特性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审稿中)  联系电话:82031962(办)  Email:weiwang@ouc.edu.cn
  • 刘云
  • 刘云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信息  姓 名:刘云 拼 音:LIU Yun 性 别:女 民 族:汉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69.6  工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工程系  联系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工程系  电 话:0532-82031839  E-mail: liuyun@ouc.edu.cn  学习经历  1986.9——1990.7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0.9——1993.7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9.9——2003.6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6.8——2007.7 挪威卑尔根大学生物系,访问学者  教学经历  主讲《动物生物学》、《鱼类学》、《海洋生物学》等课程及其实验和实习  任职情况  2001-2006年任海洋生物工程系副系主任,党支部书记  学术兼职  山东省科技计划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鱼类免疫学、鱼类病理学、实验动物学  教学研究课题  突出海洋特色,建《鱼类学》课程新体系 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学研究课题  主要承担与参加的科研课题  1. 1999-2004: 鱼类的特异性免疫体系与疫苗免疫(G19990120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  2. 2001-2003: 海水鱼类免疫器官发育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300001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2001-2003: 抗鳗弧菌独特型抗体dcFv的构建及其噬菌体疫苗的研制(300001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2001-2003: 贝壳特性蛋白(PA)制备化肥增效剂(012016118)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  5. 2001-2005: 盐碱土壤修复材料的研制与开发(2001AA625020) 国家十五863项目  6. 2007-2009:双性基因DMRT在甲壳动物性别分化中的作用研究(306004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2008-2012:鳕鱼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 横向课题  8. 2007-2009:海带精深加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07BAD62B04)国家支撑计划  9. 2008-2012:南极磷虾(磷虾类)的综合利用及相关衍生产品的技术开发及应用 横向课题  10.2008-2011:海参病害及防御机制研究 横向课题  11.2011-2013:吲哚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耐药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310722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发表的主要论文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代表论文如下:  1.刘云,王亚恩,李立德,徐恺,田丹,姜国良*,南极磷虾油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研究,食品科学,2011,32(15):273-276  2.王亚恩,姜国良,徐恺,赵传凯,李立德,刘云*,南极磷虾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和抗氧化力的影响,中国海洋药物,2011,30(3):56-59  3.徐恺,刘云,王亚恩,李立德,姜国良*,南极磷虾脱脂蛋白肽抗疲劳和耐缺氧实验研究,食品科学,2011,32(11):310-313  4.吕俊超, 张晓华, 王燕, 兰建新, 韩茵, 刘云,养殖大菱鲆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 (1) :91-95  5.张莹,姜国良,刘云,吴志强,马海燕,苏明霞,仿刺参“腐皮综合症”病灶处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及 AHLs 信号分子的检测,微生物通报,2009,36(11):1664-1669  6.陈璐,姜国良,刘云,仇磊,项鹏,刺参肌肉组织cDNA文库的构建,海洋科学,2009,33(12):1-3  7.Yun Liu, Lindsey Moore, Erling Olaf Koppang, Ivar Hordvik,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Dζ,CD3γδ and CD3εsubunits of the T cell receptor complex in Atlantic salmon,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2008,32:26-35(SCI)  8.刘云,孔伟丽,姜国良,吴志强,2种免疫多糖对刺参组织主要免疫酶活性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2008, 15(5):787-793  9.刘云,孙峰,姜国良,牙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中国水产科学,2007,14(4):547-553  10.刘云,李文文,孔伟丽,方氏云鳚胸腺观察,海洋科学,2007,31(2):89-92  11.刘云,孔伟丽,姜明,姜国良,牙鲆胸腺的组织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7,37(2): 215-218  12.刘云,孙峰,王丹,免疫增强剂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海洋科学,2004,28(9):42-45  13.liuyun, Zhang shicui, Jiangguoliang, Yangdong, Lianjianhua, Yangyanw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ymphoid organs of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from hatching to 13 months,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2004,16:621-632(SCI)  14.Liuyun, Jiangguoliang, Zhangshicui, Ontogeny of the lymphoid organs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4,3(2):161-165(SCI)  国家发明专利  1.姜国良李立德杨栋刘云zl02135919.9, 一种虾青素的生产工艺,2006,2,1  2.姜国良包振民牛世奎刘云杨栋张广华刘中华陶爱芬zl02135914.8,以牡蛎壳为主的土壤调理剂,2006,3,15
  • 田华
  • 田华博士/硕士生导师  田华(TIAN Hua),女,1983年5月生,山东曹县人。理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专业:生态学。研究方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筛选方法、作用机制与生物标志物研究;环境规划。  主要学术成就:以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 VTG) mRNA和蛋白为指标评价了久效磷的雌激素活性,首次在国内外确认了久效磷农药是一种潜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并从生殖轴线的角度阐明了其发挥环境雌激素作用的机制,为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能力较弱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又一种新的途径。博士论文“久效磷农药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生殖轴线的影响研究”荣获“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一届优秀博士论文”,并获得了“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一、学习与工作简历:  2001-2005年: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5-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0年-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环境生态系教师,讲师,硕士生导师。  二、近年来的部分主要研究课题:  1.“滩涂围垦对河口海岸环境和生态影响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专题合作研究,15万,2010-2012年,主持。  2. 久效磷对鱼类环境雌激素效应的生物标记物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2万,2003-2005年,参加。  3. 久效磷对雄性金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干扰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9万,2009-2011年,参加。  4. 久效磷对雄性真鲷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分泌调控的干扰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5万,2009-2011年,参加。  三、主要代表性论文:  1. Tian H, Li Yun, Wang W, Wu P, Ru S. Exposure to monocrotophos pesticide during sexual development causes the feminization/demasculinization of the reproductive traits and a reduction in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male guppies (Poecilia reticulata)[J]. Toxicol Appl Pharmacol (SCI, IF=3.993, 已接收)  2. Pan Z, Tian H, Wang W, Wang J, Ru S. Identification, purification, and immunoassay of stone flounder (Kareius bicolouratus) vitellogenin[J]. J Korean Soc Appl Bi, 2012. (SCI, IF=0.324, 已接收, 同为第一作者)  3. Tian H, Ru S, Bing X, Wang W. Effects of monocrotophos on the reproductive axis in the male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potenti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vitellogenin induction[J]. Aquat Toxicol, 2010, 98: 67-73. (SCI, IF=3.333)  4. Tian H, Ru S, Wang W, Bing X. Effects of monocrotophos on the reproductive axis in the female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J]. Comp Biochem Physiol C Toxicol Pharmacol, 2010, 152: 107-113. (SCI, IF=2.325)  5. Tian H, Ru S, Wang Z, Cai W, Wang W. Estrogenic effects of monocrotophos evaluated by vitellogenin mRNA and protein induction in male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J]. Comp Biochem Physiol C Toxicol Pharmacol, 2009, 150: 231-236. (SCI, IF=2.582)  6. 田华, 汝少国, 邴欣. 环境激素对鱼类内分泌轴线的干扰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 9: 10-14.  7. 尹德玉, 汝少国, 田华.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09, 4: 581-588.  8. 姜雪, 汝少国, 田华. 内分泌扰乱化学物质对斑马鱼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09, 26: 94-98.  9. 孙萌, 邴欣, 姜明, 田华. 久效磷对雄性金鱼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 海洋与湖沼通报, 2010, 1: 65-70.  10. 李长安, 王蔚, 田华, 汝少国. 林丹对细小色矛线虫的行为毒性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1(Sup.): 199-202.  11. 高蕾, 田华, 汝少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性别分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核心期刊, 已接收)  12. 汝少国, 潘宗保, 田华. 鱼类卵黄原蛋白研究进展[J]. 海洋湖沼通报. (核心期刊, 已接收)  四、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86-532-82031962  Email:tianhua@ouc.edu.cn
  • 华尔
  • 华尔,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学习与工作简历  1995.07——2000.07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学士  2000.09——2003.07 内蒙古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硕士  2003.09——2006.06 中国海洋大学/生态学博士  2006.07——至今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讲师  从事研究工作方向  目前主要从事海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研究方向:(1)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2)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  在研项目:  至今作为主要成员共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①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资源特征(No. 40906063,2010.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②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低氧的响应---受控生态系研究(No. 200804,2009.1-2010.12),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主持;  ③渤海中南部底栖生物生产过程与生物多样性集成研究(No. 40730847,2008.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成员;  ④底栖生物多样性对物理和人类扰动的功能响应(No. 40576061,2006.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要成员。  发表科研论文  [1] HUA Er, ZHANG Zhinan, YU Zishan, ZHANG Yan. Preliminary study on immediate response of nematode community to typhoon Soudelor. Deep-Sea Research Ⅱ, 2010, doi:10.1016/j.dsr2.2010.02.008. (SCI)  [2] HUA Er, ZHANG Zhinan, ZHANG Y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nematod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Journal of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2009, 89 (1):109-117. (SCI)  [3]HUA Er, ZHANG Zhinan, ZHANG Yan. Meiofauna distributions at the oxygen minimum zone (OMZ) in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water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6, 25 (5): 120-134 (SCI)  [4] HUA Er, ZHANG Zhinan. Four Newly Recorded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Comesomatidae)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7, 6 (1): 26-32  [5] 华尔,张志南,张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生态学报,2005,25(9):2234-2242  [6] 华尔,张志南,范士亮,刘海滨. 利用小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中的金属污染进行评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3):429-436.  [7] 华尔,张志南. 黄河口邻近海域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5):971-978.  [8] Hua Er, Zhou Hong, Zhang Zhinan, Yuzishan. Estimates of autumntime benthic secondary production in Laizhou Bay and adjacent Bohai Sea waters.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0, (3).  [9] 张艳,张志南,邓可,华尔,黄勇. 青岛岩礁附植小型底栖动物ATP含量的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35(5):799-806  [10]张艳,张志南,黄勇,华尔. 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 411-419  [11] LIU Haibin, ZHANG Zhinan, FAN Shiliang, HUA Er, DENG Ke.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 communitys tructure in a sandy beach , Taiping Bay, Qingdao,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8, 27(2): 102-115(SCI)  [12] 张艳,张志南,华尔. 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323-329.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青岛市鱼山路5号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学院 266003  电子邮箱:huaer@ouc.edu.cn
  • 汲广东
  • 汲广东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Guangdong Ji PhD  jamesdong@ouc.edu.cn  0532-82031665(Office)  教育背景:  2010-2011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博士后, 研究方向:血管硬化以及平滑肌细胞发育研究。  2002-200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 研究方向:遗传  1999-2002 华中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方向:鱼类遗传和育种  1995-1999 华中农业大学 学士  研究兴趣:心脏、血管系统的发育和起源;比较发育免疫  在研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基金一项(2010,主持),973 课题一项(2011,参加)。  发表研究论文:  1.Z. Xu*, G. Ji*(co-first auther), J. Shen, X. Wang, J. Zhou, L. Li, SOX9 and myocardin counteract each other in regulating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differentia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2). http://dx.doi.org/10.1016/j.bbrc.2012.04.149  2.Chen R, Ji Guangdong. The Classification,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Aspartic Proteases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in Chinese) 2011(4):328-334., 27  3. Tinghua Sun, Shicui Zhang, Guangdong Ji.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n elastase homologue in Branchiostoma belcheri with implications to 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pancreas. Mol Biol Rep 2009, DOI 10.1007/s11033-009-9916-5.  4. Chen R, Liu X, Guangdong Ji.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spartic proteases in amphioxus(Branchiostoma belcheri)with implications to be involved innate immune defense. 2012 (preparing)  5. Ji GD, Zhou L, Wang Y, Xia W, Gui JF.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2 domain factor in ovaries of orange-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Comp Biochem Physiol B Biochem Mol Biol 2006; 143 (3):374-383.  6. Ji, GD., Li, MY., Zhou, L., Wang, Y. and Gui, J.F. (2006). Screen and analysis of expression genes between blastula stage and tail bud stage embryos in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Zo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27(5), 461-472.  7. Zhou L, Wang Y, Yao B Li, CJ, Ji, GD.Gui, JF.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pattern of 14 kDa apolipoprotein in orange-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Comp Biochem Physiol B Biochem Mol Biol 2005; 142 (4):432-437.  8. Luan J, Zhang S, Liu Z Fan C, Ji G, Li Ll. Characterization, Evolution and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 AmphiCalbin, a Novel Gene Encoding EF-hand Calcium-binding Protein in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belcheri.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07; 39 (11):891-900.  9. Zhang, S C., Li, X, Ji, G D. (2007). On the Ontogeny of the Fish Immune System. 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Chinese)37(4), 557-562.  10. Liu Z, Li L, Li H Zhang, S, Ji G, Sun Y. EST analysis of the immune-relevant genes in Chinese amphioxus challenged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Fish Shellfish Immunol 2009; 26 (6):843-849.  11. Zhou L, Yao B, Xia W, Wang Y, Li CY, Ji GD, Zhao JG, Jin JY, Gui JF.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es involved in reproduction and sex differentiation in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2006, Symposium. The Heredity association in Hubei & Jiangxi Province
  • 于子山
  • 于子山 副教授  姓名:于子山  出生年月:1963.5.8  职称:副教授  简历:  1982~1986,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海洋动物专业(本科)  1986~1989,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硕士)  1996.2-4, 英国普里茅斯海洋研究所(进修)  研究方向: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  最近课题:  ①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黄、东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第9课题(参加者),1999~2004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养殖水域沉积物海水界面关键生物学过程的研究(参加者),2002-2004  ③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参加者),2002-2007  ④863课题:渤海典型海岸带生境修复技术,底栖生物部分(负责人),2003-2005  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物理和人类扰动的功能响应(参加者),2006-2009  ⑥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ST12区块-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与研究,  底栖生物部分(负责人),2005-2009  ⑦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ST02区块-北黄海生物生态调查与研究,  底栖生物部分(负责人),2006-2010  ⑧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山东省近岸海域生物生态调查,底栖生物部分(负责人),2006-2010  ⑨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SD-908-01山东省海岛(岛礁)调查,底栖生物部分(负责人),2006-2010  主要论文  于子山等,2000,胶州湾北部软底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0(2):Ⅱ 39~44  于子山等,2000,心形海胆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6(1):95~97  于子山等,2001,渤海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6):867~871  张志南,慕芳红、于子山,2001,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海洋与湖沼,2001(2)  Han Jie , Zhang Zhinan , Yu Zishan (于子山), John Widdows ,2001, Differences in the benthic?pelagic particle flux biodeposition and sediment erosion at intertidal sites with and without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ultivation in eastern China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 261: 245?261,(SCI收录)。  韩洁、张志南、于子山,2003,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种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2003(1)。  邓可、张志南、黄勇、于子山,2005,南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及其应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5(6):1005-1010。  联系电话:82031938,13615323416  Email:yu_zishan@ouc.edu.cn
  • 王厚杰
  • 王厚杰,博士,副教授  学历  1992-1996 青岛海洋大学 本科学习(港口及航道工程学士)  1996-1999 青岛海洋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习(近海工程硕士)  1999-2002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研究生学习(海洋地质学博士)  工作简历  2002/07—2006/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讲师  2006/08—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副教授  2003/04—05 德国汉堡大学 访问学者  2006/04—05 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2007/11 日本地质调查局 访问学者  2008/07—10 澳大利新南威尔士大学 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中国海洋学会 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分会 理事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 会员  获奖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  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六)  研究方向  河口、海岸及陆架沉积动力学研究  教学工作  《河口海岸动力学》(研究生课程)  《地学中的数学方法》(研究生课程)  《近代海洋地质学》(河口学专题)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口羽状流行为的转变及其河口环境意义(40876019),2009-2011,主持;  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黄河入海沉积物的“源-汇”过程(NCET-06-0598),2007-2009,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渤海海峡沉积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过程与机制(40676036),2006-2008,主持;  结题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演化及其悬沙捕集效应(40306008),2004-2006,主持;  2.国家科技部“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国典型河口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子课题:黄河三角洲海岸蚀积转换机制和趋势预测(2002CB412404),2003-2008,参加;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211022):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部陆架泥质区海洋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2003-2006,参加;  4.科技部“863”青年基金项目:海岸强蚀退过程中的泥沙运动特征及数值模拟(2001AA616100),2002-2004,第二主持;  5.科技部“863”探索性项目:滩海油田开发区泥沙运移控制技术(2002AA615060),2002-2003,参加  发表论文  1. 王厚杰,原晓军,王燕,2008. 现代黄河三角洲废弃钓口叶瓣蚀积转化及其动力机制. 泥沙研究 (待刊)。  2. Wang H., Yang Z., Wang Y., Saito Y., Liu J.P., 2008. Reconstruction of sediment flux from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to the sea since the 1860s. Journal of Hydrology, 349(3-4), 318-332  3. Wang H., Yang Z., Saito Y., Liu J.P., Sun X., Wang Y., 2007. Stepwise Decreases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Load (1950-2005):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57(3-4), 331-354  4. Wang H., Yang Z., Li Y., Guo Z., Sun X. and Wang Y., 2007. Dispersal patter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shear frontal zone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7(6), 854-871  5. Yang Z., Lei K., Guo Z., and Wang H., 2007. Effect of a winter storm on sediment transport and resuspension in the distal mud area, the East China Se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3(2), 310-318  6. Wang H.J., Yang Z.S., Saito Y., Liu J.P. and Sun X.X, 2006.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water discharge over the past 50 years: connections to impacts from ENSO events and dam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50 (3-4), 212-225  7. Yang, Z., H. Wang, Y. Saito, J. D. Milliman, K. Xu, S. Qiao, and G. Shi, 2006. Dam impacts o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sediment discharge to the sea: The past 55 years and after the Three Gorges Dam.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Vol. 42, W04407  8. Wang Houjie, Yang Zuosheng, Li Guangxue, Jiang Wensheng, 2006, Wave climate modeling on the abandoned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lobe and related deltaic erosion.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2(4), 906-918  9. Xu, K., Milliman, J.D., Yang, Z.S. and Wang, H. Yangtze sediment decline partly from Three Gorges Dam.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6, 87(19), 185-190.  10.王厚杰,杨作升,毕乃双,2006.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 I:黄河口切变锋,泥沙研究, 2,1-9。  11.王厚杰,杨作升,李海东,2006.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 II:河口双导堤工程应用,泥沙研究, 2,29-36。  12.杨作升,范德江,李云海,王厚杰,2006. 热液羽状流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21(10), 28-34.  13.李海东,杨作升,王厚杰,魏合龙,赵晓辉,2006.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6(4), 37-43.  14.王厚杰,杨作升,毕乃双,李海东,2005. 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入海主流的快速摆动. 科学通报 50(23),2656-2662.  15.Houjie Wang, Zuosheng Yang, Naishuang Bi and Haidong Li, 2005. Rapid shifts of the river plume pathway off the Huanghe mouth during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 in 200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24), 2878-2884.  16.江文胜,王厚杰,2005. 莱州湾悬浮泥沙分布形态及其与底质分布的关系,海洋与湖沼, 36(2), 97-103.  17.李瑞杰,魏守林,王厚杰,于凤香,2003. 波浪绕射非线性数学模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8(1),42-46。  18.杨作升,王厚杰,张军,李广雪,李东,现代黄河三角洲由淤进向蚀退的逆转演化,2002年第五届海峡两岸台湾临近海域海洋科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140。  19.Wang Houjie, Yang Zuosheng, Li Ruijie and Zhang Jun, 2001, A Nonlinear RDF model for waves propagating in shallow water,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2001,44 Supplement, 158-164.  20.Wang Houjie, Yang Zuosheng, Li Ruijie and Zhang Jun, 2001,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seabed morphology of the subaqueous Yellow River Del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6(4), 486-498.  国际会议报告  1. Wang H., Yang Z., Saito Y., Liu J. P., 2007. Transformation of two major Chinese river systems during the Anthropocene: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Humans in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November 19-22, 2007, Tsukuba, Japan.  2. Wang H., Yang Z., Saito Y., Liu J. P., 2007. Centennial-scale sediment flux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Sea: Connections to Impacts from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2007 George Bush China-US Relationships Conference: Research Round Table Session, October 23-25, Washington D.C., U.S.  3. Wang H., Yang Z., Saito Y., Liu J. P., 2007. Source-to-Sink processes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Okayama University, January 2007, Okayama, Japan.  4. Wang H., Yang Z., Liu J. P., Saito Y., 2007. Sediment transpor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Impacts from dams and flooding events. Okayama University, January 2007, Okayama, Japan.  5. Wang H., Yang Z., Liu J. P., Saito Y. and Sun X., 2006. The Decreasing Huanghe (Yellow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Over the Past 50 Years: Connections to Impacts from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American Geophysics Union, July 2006, Beijing, China  6. Houjie Wang, Zuosheng Yang, 2004. Marine Dispersal Patter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Shear Frontal Zone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32nd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ugust 2004, Florence, Italy  7. Houjie Wang, Zuosheng Yang, 2004. Sediment Threshold for Maintaining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2nd IAG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 Yangtze Fluvial Conference, June 2004, Shanghai, China  8. Houjie Wang, Zuosheng Yang, Guangxue Li and Wensheng Jiang, 2004. Reshaping process of the abandoned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lob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Marine Geology, January 2004, Bangkok, Thailand  9. Houjie Wang, Zuosheng Yang, 2002. Modelling of shear front induced by tidal current off the Huanghe Mouth and related sediment transpor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idal Dynamics and Environment, August 2002, Hangzhou, China  通讯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A205,  邮编:266100  联系电话: 0532-66782950  电子信箱:hjwang@mail.ouc.edu.cn
  • 刘冬雁
  • 刘冬雁,硕士,副教授  学历  1991 青岛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学学士  1999 青岛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学硕士  工作简历  1994/07—1996/12 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 助教  1996/12—2002/12 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 讲师  2002/12— 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 副教授  从事研究工作方向  海岸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学。主要从事沙坝-泻湖海岸沉积环境研究;边缘海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研究;风尘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研究。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第四纪环境》。  在研项目  1. 国家海洋局海洋沉积物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基金“渤海西部全新世海侵前的古环境和古河道”(2007—2009)(主持)  2. 山东省自然基金“胶东氯化物典型温泉沉积相及其指示性意义”(2006—2008)(参加)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业革命以来污染物在东海近岸泥质区的地球化学记录”(2002—2004)(参加)  主要论文  1.刘冬雁,王玲,庄振业,胡广元,第四纪地貌调查与制图,海洋湖沼通报, 2009年2期:待刊  2.周江,刘冬雁,庄振业等,2008,全新世海侵以来山东荣成朝阳港泻湖沉积层与古环境记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8(5)803-808  3.庄振业,刘冬雁,刘承德,胡广元,王玲,2008,海岸带地貌调查与制图, 海洋地质动态,24 (9):25-32  4.周江,李佩武, 庄振业, 刘冬雁,2008, 基于组件GIS的海岸线分形模拟研究,海洋湖沼通报 2008(2):67-74  5.刘奎,庄振业,刘冬雁等,长江口外陆架区埋藏古河谷研究,海洋学报,已接受。  6.刘奎,庄振业,刘冬雁等,埋藏古河谷的河型判别与水文环境分析,吉林大学学报,2009待刊。  7.刘奎,庄振业,刘冬雁等,陆架埋藏古河谷的河型判别方法探讨,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1期,待刊  8.吕海青 刘冬雁 庄振业 张军强,2006,山东荣成后港泻湖沉积及其速率对比, 2006年 2期:23-30  通讯地址: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66100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aloha@ouc.edu.cn
  • 姜素华
  • 姜素华,博士,高级工程师  学历  1984 中国地质大学 石油物探学学士  1993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地质学硕士  2004 中国石油大学 地质资源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84.8—1990.8:胜利油田物探公司研究所方法室,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物探方法研究工作;助理工程师  1993.2—1994.12:胜利油田物探公司研究所东部室从事物探综合研究工作;工程师  1995.1—2001.12: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沾车海室,从事地质综合研究及油藏描述工作;高级工程师  2001年—至今:于中国海洋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5名,在读硕士5名。  从事研究工作方向  油气勘探与油气藏描述。主要从事油气田勘探的构造演化、成藏机理及其油藏描述的应用研究。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研究生课程《油气藏描述》,《天然气地质学》,《油区构造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天然气地质理论与实践》。  在研项目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济阳拗陷沙四段—孔店组构造演化及岩相古地理研究》,课题负责人。2008.8—2010.12  主要论文  1.姜素华,肖姹莉,王永诗,等.三维模式识别技术在古生界潜山油藏中的应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3,33(4):595-602.  2.姜素华,庄博,刘玉琴,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1):147-152.  3.姜素华,林红梅,王永诗.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油气成藏特征,石油物探,2003,42(3):313-317.  4.姜素华,王永诗,张家震,等.断阶型潜山带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储层预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3):437-445.  5.姜素华,查明,张善文,等.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动态平衡—以东营凹陷为例,石油大学学报,2004,28(4):16-20.  6.姜素华,王永诗,林红梅,等.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不同类型沉积体系中的应用,石油物探,2004,43(6):587-591.  7.姜素华,张善文,王永诗,等.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仓储层定量评价探讨—以东营凹陷为例,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3):22-25.  8. 姜素华,姜雨,覃忠校.复杂断块油田弧形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作用—以东辛油田东营组油藏为例,西北地质,2004,37(4):27-32.  9.姜素华,李涛,姜雨.次生断层对飞雁滩地区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西北地质,2004,37(4):96-101.  10.姜素华,曾溅辉,李涛,等.断层面形态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35(2):245-248.  11.姜素华,李涛,姜雨.砂岩厚度和物性变化对油气成藏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新疆石油地质,2006,27(1):82-85.  12.姜素华,姜雨,李涛.用油气运移痕迹的统计结果确定仓储层厚度,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1):66-68.  13.秦永霞,姜素华,王永诗.斜坡带油气成藏特征与与勘探方法-以济阳坳陷为例,海洋石油,2003,23(2):14-20.  14.胡贤根,姜素华,高平. 东营凹陷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结构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4):479-481.  15.王永诗,彭传圣,姜素华,等. 孤西断裂带下古生界褶皱-块断型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35(4):665-669.  16.姜素华,陈敬义,姜雨等. 地震道的分形维计算及在滩海地区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5):841-844.  17.姜素华,李涛,姜雨. 东营凹陷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油气运聚探讨,石油大学学报,2007,28(4):16-20.  18.姜素华,许新明,康恒茂,等. 波动分析约束下的原型盆地剥蚀量恢复—以惠民凹陷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4):641-646  19.姜素华,许新明,康恒茂,等.惠民凹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及波动旋回性分析,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5):1-7  20.姜素华,王永诗,刘惠民,等.利用波动分析法研究惠民凹陷沙四段和孔店组的地层剥蚀厚度,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1):6-9  通讯地址: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66100  联系电话:13589206928  电子信箱:jiangsuh@163.com
  • 李金山
  • 李金山,硕士,高级工程师  学历  1988 青岛海洋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学学士  1998 青岛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学硕士  工作简历  1988/07—1993/12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  2004/01—2003/11 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 工程师  2003/12— 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 高级工程师  从事研究工作方向  工程物探、地震数据处理。主要从事浅层地震、水文电法勘探和地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法勘探》。  在研项目  1. “863”课题“基于模型的地震并行与交互处理技术”(2006—2009)(副组长)  2. 横向课题:“缅甸A4区块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2008—2009)(主持)  主要论文  1.Xiutian Wang*, Dongming Xia, Jinshan Li, Qingbing Tang and Xiuping Jia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odel based processing(III): pseudo-space reverse time migration  SEG/Houston 2005 Annual Meeting 1838-1841(75)  2. Xiutian Wang*, Dongming Xia, Jinshan Li, Qingbing Tang and Xiuping Jia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odel based processing(IV):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SEG/Houston 2005 Annual Meeting 2261-2265(75)  3.李金山、魏长江、夏冬明等“OpenGL 在油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Vol.33 87-92(增刊)  4.李金山、吴伟、唐庆兵等“古冲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第Vol.33 93-98(增刊)  5.李金山、夏冬明、李键等“利用共轭点确定折射界面的快速计算方法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第Vol.33 99-104(增刊)  6.涂齐催、刘怀山、张进、李金山“地震资料曲流河辫状河油气储层识别与预测”,西北地质,Vol.37 No.4 2004(151)79-84  通讯地址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66100  联系电话: 0532-85901261  电子信箱:jinshanouc@126.com
  • 何兵寿
  • 何兵寿,博士后,副教授  学历  1996 中国矿业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学士  1999 中国矿业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硕士  2002 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  200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  工作简历  2002/6—2003/6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2005/09— 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 副教授  从事研究工作方向  复杂介质中地震波场传播机理,地震波叠前深度偏移,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物理测井》。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基金“任意广角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方法研究”(2008—20010)(主持)  2.“863”子课题:高精度全波地震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技术(2006—2008)(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多波地震预测方法研究-(2008—20011)(主持)  4.国家发改委专项: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2007—2009)(子课题主持)  5.“973”子课题:煤层气藏的地震勘探技术(2009—2013)(二级子课题主持)  主要论文  1.He Bingshou,Zhang Huixing, Zhang Jing ,2008.Prestack reverse_time depth migration of arbitrarily wide-angle wave equations.ACTA Seismoloical Sinica 30:491–499 (EI)  2.He Bingshou,Wei Xiuchen,Liu Yang.2002.The high-order difference scheme and its numerical dispersion relation of 3-D acoustic wave equation.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 SEG Expanded Abstracts  3.Bingshou He, Xiucheng Wei, Yang Liu and Jianjun Zhang, 2001, Theoretical Analyse of Time-Lapse Explosion Method.SEG Int’l Exposition and Annual Meeting  4.何兵寿,彭苏萍,张会星等,2008.煤体中直立裂隙的多波地震响应及预测,地质学报,82(10):1416-1421  5.何兵寿,张会星,张晶,2008.任意广角方程叠前逆时深度偏移,地震学报,30(5):491-499  6.何兵寿,张会星,张晶,2008.利用多波地震资料反演煤层裂隙参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7(4):1-5  7.何兵寿,张会星,韩令贺,张晶,2008.两种声波方程的叠前逆时深度偏移及比较,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将于2008年第六期刊出  8.何兵寿,张会星,2006.VTI介质中准P波方程的数值解法,煤炭学报,31(4):446-450  9.何兵寿,张会星,2006.多分量波场的矢量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1(4):369-374  10.何兵寿,张会星,2005.共转换点速度分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0(5):510-514  11.何兵寿,张会星,2005.转换波精确无迭代速度分析,物探与化探,29(5):443-446  12.何兵寿,张会星,彭苏萍,2006.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与转换波时变静校正,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6(6):139-144  13.何兵寿,魏修成,刘洋,2001.三维波动方程的数值频散关系及其叠前叠后数值模拟,石油大学学报,25(1):67-71  14.何兵寿,魏修成,2000,矿井地质雷达超前探测正演模拟,煤田地质与勘探,28(5):52-55  15.何兵寿,张会星,2000.地质雷达正演中的频散压制与吸收边界改进方法,地质与勘探,36(3):59-63  16.何兵寿,李艳芳,张会星,2000.理想频散关系在地质雷达剖面正演合成中的应用,物探物探计算技术,22(2):113-116  17.何兵寿,王磊,2000.矿井地质雷达正演中的两个理论问题,中国煤田地质,12(1):59-62  18.何兵寿,王辉等,1999,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地质转达正演模拟中的应用,中国煤田地质  19.张会星,何兵寿,张晶, 2008.复杂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场有限差分模拟,煤炭学报,将于2008年第12期刊出  20.张会星,何兵寿,2004.双相介质中纵波方程的高阶有限差分解法,物探与化探,28(4):307-313  21.岳建华,何兵寿,1999.超吸收边界条件在地质雷达剖面正演中的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8(5):453-456  22.张晶,何兵寿,张会星,2008.含直立裂隙介质的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中国煤炭地质,20(1):50-63  23.王磊,何兵寿,2004,煤层转换波的数值模拟及应用,石油物探,43(5):475-478  24.王辉,何兵寿,1999,利用T-A双重拟合进行多次波压制,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1(1):10-12  25.李国发,彭苏萍,何兵寿等,2005,利用三维地震勘探纵波方位震幅随偏移距变化技术检测煤层裂隙,科学通报,50:138-142  26.胡立新,杨德宽,何兵寿等,2002.延迟爆炸法的理论分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1):33-38  27.李国发,彭苏萍,何兵寿等,2005.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34(1):41-45  28 李国发 , 熊金良 , 何兵寿,2002.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方程逆时偏移及其成像条件,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4(4):289-293  29.李国发,彭苏苹,高日胜,何兵寿,等,2005,转换波地震资料中面波的压制,石油物探,44(3):214-216  30.苑春方,彭苏萍,唐俐威,何兵寿,等,2006.含有旅行时间的水平反射界面上 P-SV转换波转换点坐标的唯一解析解,地球物理学进展,21(4):1127-1131  31.李国发,彭苏萍,高日胜,何兵寿,等,2005.复赛谱域提取混合相位子波的方法,天然气工业, 25(1)85-87  32.熊金良,李国发,王濮,何兵寿,2004,地震波走时计算的逆风差分算法,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6(4):295-298  通讯地址: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66100  联系电话: 13356874776  电子信箱:yonghongw@ouc.edu.cn
  • 张晓东
  • 张晓东,副教授,硕士  电话66781986,邮箱zxd@ouc.edu.cn。  科研项目:  [1] 2001-2005大洋成矿环境FIA传感器与长期定点探测技术子课题(2201AA612020-1) 863课题 参加  [2] 2002-2007 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2002CB412409) 973项目 参加  [3]2004-2006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三维沉积格架及其失稳预测系统(40376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参加  已授权专利:  1.张晓东,许淑梅,曹志敏等。高压注射装置,ZL200410008966.6,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授权日期:2006年。  2.张晓东,许淑梅,曹志敏等。深海采样器,ZL200410008968.5,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授权日期:2006年。  3.张晓东,许淑梅,曹志敏等。深海自动搅拌装置,ZL200410008967.0,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授权日期:2006年。  4.张晓东,曹志敏,许淑梅等。高压容器,ZL200520085588.1,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授权日期:2006年。  5.张晓东,曹志敏,于新生等。自动调压装置,ZL03218035.7,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授权日期:2004年。  6.张晓东,曹志敏,于新生等。自动牵引调压装置,ZL03218034.9,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授权日期:2004年。  已发表论文:  1.张晓东,翟世奎,许淑梅。端元分析模型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粒度数据反演方面的应用。海洋学报,2006,28(4)。  2.张晓东,许淑梅,翟世奎等。东海内陆架沉积气候信息的端元分析模型反演。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2)。  3.张晓东,翟世奎,许淑梅等。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的“粒控效应”。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35(5)。  4.张晓东,翟世奎,许淑梅。基于GIS组件和Surfer软件的海洋调查数据等值线绘制方法。海洋技术,2005,24(2)。  5.张晓东,翟世奎,许淑梅。长江口外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级配特性及其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
  • 于新生
  • 于新生,博士,教授高工  学历  1983 上海理工大学 精密仪器工程学士  1997 英国贝德福德大学 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博士  工作简历  1983—198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仪器研究室,助工、工程师  1989—1990 英国国家自然环境研究院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 访问学者  1990—1993 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  1998—200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质研究室, 高级工程师  2001—200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海洋环境工程技术中心, 研究员  200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员  从事研究工作方向  数字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技术研究;光学无线通信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海底观测传感器与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在研项目  1. 国家“863:计划:“基于图像传感技术的海洋浮游生物及鱼卵现场监测与分析”(2006—2009) (主持)  2. 中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渤海冰型自动图像识别系统研究”(2008-2010)(主持)  主要论文  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1. Zhangguo Zhou, Xinsheng Yu, Meihong Sui, Fengli Zhang, 2008.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optical Imaging Sensing Device for marine Plankton Monito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ptical Instrument and Technology (accepted)  王铌,于新生,唐颖,刘西锋, 2007.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在海洋浮游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海洋科学,31(10):61-66  2.唐颖,于新生,王铌,刘西锋,2007.一种基于平稳小波变换的海底管线边缘检测方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7(6):1017-1022  3. Xinsheng Yu, Dejun Gong, Ying Tang, 2006. Detection of Trawling Patterns in Seabed Images, OCEANS’06 (MTS/IEEE), 231:1-5  4. Tang Ying, Yu Xinsheng, Wang Ni, 2006. Trawling pattern analysis with neural classifier,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221: 598-601  5. 唐颖,于新生,王铌, 海底图像中的拖网痕迹检测技术, 第十二届全国图象图形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 322-327,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6. 王铌,于新生,唐颖, 基于图像处理的浮游生物识别方法研究,第十二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316-321,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5。  7. Xinsheng Yu, Dejun Gong, Siren Li and Yongping Xu, 2003. Evaluation of a Combined Wavelet and a Combin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BCG Diagnostic Problem, Lecture Notes in AI, 2774:646-653  光学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2. 刘西锋,于新生,2008. 水下光学无线通信系统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 (accepted)  3. Xifeng Liu, Xinsheng Yu, Meihong Sui, 2007. Evaluation of Underwater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Link with PSpice Simulator, WICOM’2007, 1004-1007  海底观测传感器与系统集成  1. Jifeng Liu, Xinsheng Yu, Yulan Zhai, 2008. Sol-Gel Coated Planar-Optical Sensor for High Resolution Oxygen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ptical Instrument and Technology (accepted)  2. 翟世奎,李怀明,于增慧,于新生, 2007.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技术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2(8):669-776  3. 曹志敏, 安伟, 于新生,董振芳,唐功友,张晓东,2006. 现代海底热液异常条件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高技术通信,16(5):545-550  4. 兰志刚,龚德俊,刘育丰,李思忍,于新生,朱素兰, 一种简易的潜标辅助寻标定位系统,2006. 海洋科学,30(12):1-4  5. 兰志刚,龚德俊,于新生,李思忍,2005.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海洋移动气象观测系统, 海洋科学,29(3):12-16  6. 兰志刚,龚德俊,于新生,李思忍,许永平,2004. 现场粒径分析仪与ADCP同步测量悬浮沉积物浓度的粒经修正方法,海洋与湖藻,35(5):385-392  7. Xinsheng Yu, Shikuei Zha, Zhimin Cao, Dejun Gong, Shiren Li, 2004. Long Term Seafloor Observatory for Deep Sea Research,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nderwater Technology, 109-112,  8. Xinsheng Yu, Dejun Gong, Siren Li, Zhiming Cao, 2003.Development of an Observatory for Hydrothermal Vent and Gas hydrates in Deep Sea Sites, Proc.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1302- 1305  通讯地址: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66100  联系电话: 66782913  电子信箱:xsyu@ouc.edu.cn
  • 范德江
  • 范德江,博士 教授  学历  1985 武汉地质学院 地质学学士  1990 青岛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学硕士  2000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学博士  工作简历  2002年12月 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教授  2004.7-2005.7: 德国波鸿大学、不来梅大学,访问学者  2002年6月-2002年9月: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5年12月-2002年12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  1992年-1995年12月: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讲师  1990年-1991年: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助教  1985年7月-1987年8月: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技术员  从事研究工作方向  海洋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河口海岸带和陆架沉积过程的现场调查、理论研究、工程应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沉积学制约,基于沉积物进行古沉积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沉积岩石学》、《沉积物分析》, 研究生课程《现代分析测试技术》、《Marine Geology》(Marine sediments and sedimentation).  在研项目  [1] 973项目-颗粒物源汇效应与沉积记录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 2006-2010, 骨干.  [2] 973项目-黄河三角洲海岸蚀积转换机制和趋势预测, 2002-2007, 骨干.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口及临近内陆架海域浅表沉积层序季节性变化和源汇效应. 2007. 主持  [4] 863项目—海上浅层沉积物样品实时保真采集及化探站位优选技术, 2002-2005, 副组长.  [5]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部陆架泥质区海洋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 2003-2007. 主要成员.  [6] 中国大洋协会十一五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项目-热液羽状流物理异常和颗粒物特征及其标识性体系. 2008-2010. 第二负责  [7]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课题-海洋悬浮体调查数据规范化处理流程和质量监控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制. 2007-2008. 主持  [8] 国家海洋局908专项-渤海区块底质和悬浮体调查与评价(908-CJ02区块). 2007-2008. 负责沉积物地球化学部分  近期发表论文  (1) DJ Fan, RD Neuser, XG Sun, ZS Yang, ZG Guo, SK Zhai. 2008. Authigenic iron oxide formation in the estuarine mixing zone of the Yangtze River. Geo-Mar Lett, 28(1): 7-14  (2) Yunchao Hao, Zhigang Guo, Zuosheng Yang, Dejiang Fan, Ming Fang, Xiangdong Li. 2008.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xxx (2008) 1–7  (3) Fan Dejiang, Zhang Aibin, Yang Zuosheng, Sun Xiaogong. Observations on shell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the bivalve Ruditapes philipinarum.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7(25): 322-329  (4) Rong Xiang, Zuosheng Yang, Yoshiki Saito, Dejiang Fan, Muhong Chen, Zhigang Guo, Zhong Chen. 2008.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8400 year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Benthic foraminiferal and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8(67): 104-119  (5) 范德江, 齐红艳, 徐 琳. 长江水下三角洲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海洋与湖沼, 2008(6): 1-8  (6) 齐红艳,范德江,徐琳,杨作升。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pH、Eh分布及影响因素。沉积学报,2008,820-827(通讯作者)  (7) 盛菊江,范德江,杨东方,齐红艳,徐琳.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科学, 2008, 29(9): 21-28 (通讯作者)  (8) 刘升发, 范德江, 张爱滨,颜文涛。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海洋环境科学,2008,27(2):135-138 (通讯作者)  (9) 刘升发, 范德江, 颜文涛, 于子山. 菲律宾蛤仔壳体和湿重生长率及影响因素浅析. 海洋科学进展, 2008(26): 82-89 (通讯作者)  (10)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于增慧,曹立华,杨荣民,张晓东.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特征. 2007(28): 1655-1661  (11) 张怀静, 翟世奎, 范德江, 郭志刚, 魏立青, 种法运. 2007.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悬浮体形态及物质组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7(2): 1-10  (12) 杨作升, 范德江, 李云海,王厚杰. 2006. 热液羽状流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1(10): 999-1007  (13) 张爱滨, 刘升发, 范德江, 颜文涛. 2006. 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及影响因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6(5): 829-836  (14) 范德江, 刘升发, 张爱滨, 于子山, 王文正. 2005. 九种现代双壳类物相组成的对比研究. 沉积学报, 23(3): 475-482  (15) 范德江, 杨作升. 2004. 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与分布. 石油学报, 25(3): 11-17  (16) 郭志刚, 杨作升, 范德江, 潘燕俊. 2003. 长江口泥质区的季节性沉积效应. 地理学报, 58(4): 591-597  (17) 范德江, 杨作升, 王文正. 2002.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自然科学进展, 12(1):60-64  (18) 范德江, 孙效功, 杨作升, 郭志刚. 2002. 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沉积学报, 20(20): 30-33  (19) 范德江, 杨作升, 孙效功, 张东奇, 郭志刚. 2002.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2(5): 748-756  (20) 杨作升, 范德江, 郭志刚, 毛登. 2002.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沉积区表层沉积物碳酸盐粒级分部与物源分析. 沉积学报, 20(1): 1-6  (21) 郭志刚, 杨作升, 范德江. 2002.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2(5): 741-747  (22) 范德江, 陈彰榕, 栾光忠, 2001. 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作用规律研究II.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1(2):237-242  (23) 陈彰榕, 范德江, 2000. 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作用规律研究I.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Vol. 30(4):673-684  (24) 毛 登, 范德江, 郭志刚, 杨作升. 2001. 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1(5):747-754  (25) 范德江, 杨作升, 毛登, 郭志刚. 2001. 长江黄河沉积物粘土矿物、地化组成的对比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1(4):7-12  (26) 范德江, 杨作升, 郭志刚, 2000. 中国陆架Pb-210应用现状与思考. 地球科学进展, 15(3):297-302  通讯地址: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66100  联系电话: 66781956  电子信箱:djfan@ouc.edu.cn
  • 高学理
  • 高学理,男,1975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工学硕士毕业,博士专业为“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2005年从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调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长期从事膜法水处理的工程技术开发.膜法特种分离研究以及各种功能膜的制备。  现任职务及社会兼职:  山东省质量监督局司法鉴定中心特聘专家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检测中心特聘专家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勘察设计院特聘顾问;  目前纵向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抑菌性抗污染聚醚砜超滤膜的研制及其成膜机理研究 课题负责人  2.国家“863”计划:高通量纳滤膜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 课题负责人  3.青岛市重大科技支撑:MBR-NF处理世园会园区污水回用技术 课题负责人  4.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及产水检验检测技术研发 课题负责人  5.国家“863”计划:基于海上油田采油注水的海水膜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课题参与人  目前企业合作在研项目:  1.发酵液澄清分离膜筛选评价和配套工艺研究 100万  2.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超滤膜筛选评价和配套工艺研究 25万  联系方式:  办公室: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化楼111房间  联系电话:13573828522 电子信箱:gxL_ouc@126.com
  • 李克强
  • 李克强,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5年出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专业博士,2007-2008年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资助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国家海洋研究中心留学一年。主持及参加国家科技支撑和山东省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4篇,参与撰写专著2部,软件著作权1项。讲授《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本科生课程。  研究方向:  海岸带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包括海洋污染物自净过程及环境容量研究,流域化学污染物负荷、通量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及模型  海洋酸化对海洋微量营养元素形态和生态系统影响研究  联系方式:  E-mai:likeqiang@ouc.edu.cn  Te:0532-66786355;82032479  办公室:海化楼417室  承担和参加的主要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0~2012):“渤海水交换与环境容量评价技术研究-子课题4渤海主要污染源响应系数场计算及环境容量评估”(主持)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2013):“海洋三维生态模型模拟结果评价技术初步研究” (主持)  青岛市科技发展项目(2011~2013):“青岛市近海水环境监测和排放总量量化控制管理与治理研究”(主持)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2010~2012):“胶州湾氮污染物溯源技术研究” (主持)  国土资源部项目(2010~2011):“胶州湾水环境演变动态分析研究”(主持)  青岛市科技发展项目(2011~2013):“基于GIS的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数字管理平台研究”(第2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2012):“东黄海海水中溶解态Fe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2011):“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技术集成和示范”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2007~2010):“我国近岸典型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技项目(2009~2011):“山东省污染源系统分析与主要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技项目(2009~2010):“山东省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 汪锰
  • 汪锰 工学博士(化学工程)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海化楼202  66786513 13705424165  membranewm@yahoo.com.cn wangmeng@ouc.edu.cn  主讲课程:《传递过程原理》,《水处理工程》和《化工原理实验》  研究兴趣:  1.(电)膜及其膜材料的设计、制备及表征方法研究;  2.(电)膜过程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处理及化工清洁生产中的应用;  学术服务:任《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Desalination》,《分析化学》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青岛市松岭路238号中国海洋大学研招办(行远楼136室)
  • 电话:
    %u0030%u0035%u0033%u0032-%u0036%u0036%u0037%u0038%u0032%u0030%u0038%u0030,%u0036%u0036%u0037%u0038%u0032%u0031%u0035%u0031
相关推荐
重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大学师资怎么样 长安大学师资好不好,长安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邮电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邮电大学师资怎么样 新疆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昆明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昆明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