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青岛大学

[切换城市]
青岛站> 青岛教育> 青岛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英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简称:“中石大”,“石大”,“中国石油大学” 所在地:青岛 类型: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工类/研/211

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卓越计划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资怎么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资好不好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师16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06人,博士生导师161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1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资助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13人,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5人。 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个创新团队入选 “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11个教学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院士
专职院士
沈忠厚
兼职院士
张国伟、汪集暘、苏义脑、顾心怿、宋振骐、吴文俊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入选时间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蒋有录
2008年
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刘润华
2009年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管志川
2010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研究方向
带头人
入选时间
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
刘晨光
2007年
海洋油气井钻完井理论与工程
孙宝江
2010年
复杂油藏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理论与技术
姚军
2012年
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入选时间
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
查明
2008年
油气田开发创新团队
姚军
2012年
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入选时间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蒋有录
2007年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管志川
2007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刘永红
2008年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栾述文
2008年
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刘润华
2009年
过程设备课程教学团队
金有海
2009年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团队
刘衍聪
2010年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夏道宏
2010年
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陈世悦
2011年
化学工程实践教学团队
刘雪暖
2012年
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印兴耀
2012年

  • 周瑶琪 【男】
  • 周瑶琪,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0月24日出生,湖南益阳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煤田专业,获学士学位;1983~1985年在黑龙江第二地质调查所工作.1985~1993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学习和工作,并于1989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7月~1995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7年3月~6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质地球物理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至今在石油大学(华东)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所工作,任所长。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陨石学会会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53项中国工作组学术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会员、中国地学哲学学会副常务理事长、《地学前缘》杂志编委。  1995年博士后出站到石油大学(华东)任教,时刻立足于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作为地球化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主持和参与了“95”攀登计划课题1项,“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矿产部重大项目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创新基金项目1项,其它课题多项。迄今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20名。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石油与环境概论》、《大地构造与岩石圈动力学》、《无机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沉积成岩地球化学》等课程,编著了《石油与环境概论》、《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地层间断面精细时间结构研究》、《地球动力系统》等教材教材和专著。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事件地质学、化学层序地层学、地层间断面、行星内部结构及演化理论、地球起源与早期演化、地球化学动力学和盆地动力学等,并在事件地质学、化学层序地层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提出了化学层序地层学概念,建立了海相地层海平面变化和间断面缺失时间定量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发现了以Si3O4为代表的一组Si-O原子团簇结构, 并系统讨论了其可能的团簇分子结构,建立了原始太阳星云中原子团簇统计热动力学的定态模型。
  • 钟建华 【男】
  • 钟建华、男、195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学、构造地质学)。198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导师:韩德馨院士);199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所(导师:陈国达院士);1995年在西北大学完成博士后站工作(导师:张国伟院士)。目前在石油大学(华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学);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学科负责人,沉积学学术带头人;同时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副主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编委;《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哈英科技大学学报》编委。江苏省“十五”重点学科专家组成员、山东省优秀教师、政协东营市常委。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专题、高校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总公司创新基金及横向课题多项。
  • 戴俊生 【男】
  • 戴俊生,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构造地质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精品课(构造地质学)负责人。山东省寿光市人,1958年4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1987年获华东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含油气盆地分析、油区构造解析、构造应力场研究、油气储层裂缝研究。  主讲《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油区构造分析》、《含油气盆地分析》、《盆地构造定量研究方法》、《构造应力场分析》、《石油地质专业英语》等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5名。  主持并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研究”,1996-199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专题);“胶莱盆地的形成和演化”,1992-199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惠民―东营盆地带孔店组―沙四段构造特征及控油作用”,1997-199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子专题);“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规律研究”,1999-200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课题);“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构造对层序和沉积的控制作用”,2000-200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十五’科技项目(专题);“埕岛油田中,古生界断层和裂逢研究”,1996-1997,横向协作科研项目;“闵桥油田阜宁组火成岩储层地质模型研究”,2000,横向协作科研项目;“牛35块储层地应力及裂缝分布规律研究”,2001-2002,横向协作科研项目;“胶莱白垩纪原型盆地研究”,2002-2003,横向协作科研项目;“复杂断块成因机制研究”2003-2004,横向协作科研项目;“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描述与油藏数值模拟系统耦合关系研究”,2003-2004,横向协作科研项目;“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层系特高含水期储层建模研究”, 2003-2005, 横向协作科研项目;“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2004-2005,横向协作科研项目。获省部奖2项,校级一等奖5项,校级二等奖5项。  编写的教材和学术专著有:《油区构造分析》,2002,石油大学出版社;《胶莱盆地的形成和演化》,1994,石油大学出版社;《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1997,地质出版社;《构造地质教程》,1996,石油大学出版社;《构造地质学教程实习教材与作业》,1996,石油大学出版社;《构造地质学基础》,1996,石油大学出版社。
  • 陈世悦 【男】
  • 陈世悦,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系主任。沉积学科带头人。从事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碳酸岩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原理”、“沉积学原理”、“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等课程。并承担野外地质实习指导。指导了硕士研究生20多人,博士研究生7人。主持完成博士后基金、中石油、中石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横向研究课题多项。
  • 陈清华 【男】
  • 陈清华:男,1959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主讲《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油区构造分析》、《普通地质学》等课程,并多次承担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主要论著: 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9篇。合编教材与专著共五部,其中排名第一的三部。科研成果:作为第一负责人,三次进藏完成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型攻关项目。
  • 吕洪波 【男】
  • 吕洪波,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地球科学系教授。  男,1957年10月生于赤峰。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铀矿地质与地球化学专业,1985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1998年底在职博士毕业。  1985.7―1999.9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任教,先后任助教(1985―1987)、讲师(1987―1993)、副教授(1993―1999)。  1994.3―1995.11:苏丹喀土穆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国国家教委派遣援非任教)。  1999.9―2002.9:移居加拿大工作并学习。  2002年09月起长期受聘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任地球科学系教授。  2002年以来主讲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2004、2005、2006、2007、2008级地质学专业(共11个班,双语)  《构造地质学》:2005级地球物理学专业(2个班)  《专业英语》:2004、2005、2006级地质学专业(共7个班)  《海洋地质学》:(2001级海洋船舶工程专业(2个班,双语)  《地质学基础》:2007、2008级巴基斯坦留学生班(共2个班,英语)  《野外基础地质实习》、《鲁东地质综合实习》、《综合地质实习》等,2002年起每年夏天  《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2004、2005、2006、2007、2008级地质学研究生(双语)  《海洋地质学》:2007级海洋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双语)  先后在下扬子地区、滇黔桂地区、阿尔金地区、青藏高原、内蒙古西部、赤峰、辽西、冀东北、山东等地进行过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以及第四纪冰川地貌研究。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加拿大西海岸进行过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参与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横向石油地质课题6项,其他课题5项,已发表论文50多篇,独自编写出版地质学双语教材1部。  近期研究领域:  1.构造地质学:目前主要从事软沉积物构造变形研究,将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发现并命名了同沉积挤压构造和同沉积布丁构造,探讨了不同板块背景下的震积岩,并将这些构造分别与挤压和伸展背景下的盆地演化阶段联系起来。近三年内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2.沉积学与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利用前积层、垂直缝合线、震积液化脉等构造、地震剖面、碎屑岩物质组成等综合探讨沉积环境与盆地构造演化。先后在辽西、河北、山东等环渤海湾地区进行多次野外地质考察,在山东新泰地区野外识别出下古生界含油碳酸盐岩。主持并参与多项基础石油地质研究课题。  3.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研究:三年来对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的花岗岩高山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了大量独特的第四纪冰川剥蚀地貌。明确指出:中国东部曾经存在过第四纪大陆冰川,其南界至少曾经达到北纬36o以南。这一认识打破了近年来地学界“中国东部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垄断论点。通过对青岛地区海岸山脉的详细考察,提出了胶州湾的冰川剥蚀成因说。已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数篇论文。
  • 吴智平 【男】
  • 吴智平:男,1967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地球科学系副主任。教学:主要承担“古生物学”、“地史学”、“现代地层学”、“环境地质学”等本科生、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指导。科研:主要从事油气田应用地层学、原型盆地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油气专项、国家“973”项目、中石化总公司及油田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在“地质学报”“地质论评”、“沉积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多次获得中国石油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一、二等奖。
  • 操应长 【男】
  • 操应长,男,1969年1月生,安徽潜山人,博士后,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第3获得者,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客座研究员。  1992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7月晋升为讲师,1998年7月获石油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操应长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了《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成岩作用及评价》等课程,其中《沉积学》为校级优质课、示范课堂和山东省精品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骨干先后承担了国家、中石油、中石化、山东省等重点攻关项目《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成因研究》、《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山岩油藏研究》、《塔里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济阳盆地古近系层序界面成因机制及其控油性研究》、《济阳坳陷地质转换系统研究》等和多项油田横向合作课题。  先后在《地质科学》、《岩石学报》、《沉积学报》、《地质论评》、《石油大学学报》、《矿物岩石》、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等刊物和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1作者2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4部,教材2部。  主要研究方向:  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储层沉积学;  储层成岩作用及评价研究。
  • 董春梅 【女】
  • 董春梅,女,1963年生,山西孝义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九三学社”主委。1985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博士学位。教授,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矿物岩石学、沉积相、储层地质学及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系统讲授过“结晶学及晶体光学”、“矿物岩石学”、“沉积岩及沉积相”、“沉积相研究法”、“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地球科学概论”、“成岩作用及岩矿测试技术”、“沉积盆地流体矿产”、“沉积储层进展” 等课程。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指导硕士研究生15人。是学校精品课程“矿物岩石学”的负责人,山东省精品课程“沉积岩石学”的主要完成人,学校的示范课教师。2002年胜利育才奖获得者,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大学生心目中的十大优秀教师”,石油大学“十大师德标兵”,两次被评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岩矿鉴定、沉积成岩研究、储层评价  学科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杨剑萍 【女】
  • 杨剑萍,女,1965年生,山东莱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获石油大学(华东)沉积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讲课程:先后给本科生、研究生及高级复合型人才培训班系统地讲授过《油区岩相古地理》、《沉积岩石学及沉积相》、《相模式》、《现代沉积考察》、《地质学基础》等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20余人;指导硕士研究生10人。  杨剑萍博士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完成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共20余项,其中总公司项目4项,横向10多项。其中有三项科研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科研成果获校级和东营市科技进步奖。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油气储层地质研究方面(沉积微相研究、非常规储层研究、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科研优势。代表性科研成果有:《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沙四段沉积体系、储层展布及油气预测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济阳坳陷南部古近系深部储层沉积学研究》(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总公司“九五”课题)、《惠民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研究》(中石化课题)、《东营凹陷孔店组沉积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1、油气储层沉积学;2、油区岩相古地理;3、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4油气储层成岩作用及评价研究。  学科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袁静 【女】
  • 袁静,女,1972年6月出生,山东省肥城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为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地球科学系副主任。1989年考入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专业,1996年获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硕士学位,1999年获矿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原沉积学)博士学位(师从赵澄林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地质学基础》、《岩石学》、《古生态学(双语)》、《现代沉积考察》、《地质实习》等;研究生课程:《沉积学原理》、《油区岩相古地理》、《古生态学与古遗迹学》等。  编写制作《沉积学》网络授课教案,制作主讲网络版电子课件《沉积岩与沉积相》。两次在学校多媒体讲课比赛中获奖,是省级建设精品课《沉积学》和校级优质课《沉积岩石学与岩相古地理》的主要贡献者。 作为负责人和主要研究者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三级子课题“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沉积相模式与沉积体系分布、演化”(编号2001BA605A0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项目“渤海湾及外围深层储层评价”(编号970206-02-01)等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奖励十余项。 以第一作者在《沉积学报》、《石油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等核心期刊及全国学术会议发表科研、教学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EI收录,主编教材1部,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和国家级教材2部。  所属专业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方向:储层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流体矿产  所属专业2: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方向:油气区综合地层学与现代地层学、古遗迹学与油气区古地理研究
  • 李理 【女】
  • 李理,女,1967年生,四川省内江市人。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勘探系石油地质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导师:钟大赉院士)。现在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地科系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李理副教授是省级精品课“构造地质学”主讲教师和主要贡献者、校级优质课“构造地质学”主要贡献者。分别作为第二完成人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论文3篇。合作编写教材3部,其中一部为国家“十一五”教材。系统主讲过《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含大地构造)》、《油区构造分析》、《地质基础》、《油矿地质学》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并多次承担野外地质实习。已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15人;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2人。  李理博士作为主要完成人和主持人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总公司3项,横向10多项。5项科研成果获校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多年的学习、研究中逐渐在油气区构造解析、裂缝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优势。代表性科研成果有:《东营-惠民凹陷孔店组-沙四段构造特征研究》(总公司“九五”课题)、《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构造对层序和沉积的控制作用》(中石化“十五”课题)、《埕岛油田中、古生界裂缝研究》、《牛35块储层地应力及裂缝分布规律研究》等。目前主持和作为主要研究者在研项目有:“华北前第三系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研究”、“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构造及石油地质意义”、“滇西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新生代盆地结构重组及对油气成藏的制约”、“塔里木盆地迪那气田裂缝描述”等。  学科专业:构造地质学 研究方向:1.油气区构造解析;2.区域及大地构造;3.构造应力场
  • 邱隆伟 【男】
  • 邱隆伟,男,博士,副教授。1967年2月出生,1985考入长春地质学院,1989年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赣东北地质大队工作,1991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石油大学岩矿教研室从事矿物岩石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2001年在石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现正在胜利油田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主攻方向为储层地质学、隐蔽油气藏勘探及层序地层学。  作为骨干成员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各一项、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两项、横向科研项目十项:  1995.1~1998.1,黄铁矿及毒砂中不可见金的赋存状态研究(国家自然基金)  2.1996~1999,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国家九五攻关)  3.1997~2000,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藏研究(总公司九五攻关)  4.1997~2000,渤海湾地区火山岩体油气藏综合研究与目标评价(总公司九五攻关)  5.1996~1997,单家寺油田单二块储层建模研究(横向)  6.1996~1997,惠民凹陷主体部位沉积体系研究(横向)  7.1999~2000,泌阳凹陷主体部位层序地层学及勘探目标研究(横向)  8.1997~1998,罗151井区火山岩储层研究(横向)  9.1999~2000,大13-20井区生物礁储层研究(横向)  10.1998.5~1998.12,柯克亚凝析气田西四2~西五1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横向)  11.2000.5~2000.12,埕110块中上古生界岩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横向)  12.2001.9~2002.12,束鹿凹陷西斜坡特殊油气藏研究及目标评价(横向)  13.2003.1~2003.12,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于CO2气藏的关系研究(横向),课题负责  14.官68断块沉积、成岩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横向),课题负责  15. 牛庄洼陷隐蔽圈闭成因及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胜利石油管理局博士后研究课题)  三 完成科研专著:   1.《砂体层序地层及沉积学研究》,五人第三  2.《层序地层学与隐蔽圈闭预测》,五人第四
  • 王冠民 【男】
  • 王冠民,男,1969年生,博士,副教授。先后主讲“沉积学”、“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概论”、“古地理编图”等课程,并多次承担野外地质实习指导。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四级专题、省部级及油田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石油学报》、《地质论评》、《地质科学》、《沉积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石油大学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
  • 宋全友 【男】
  • 宋全友,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函授生《石油物探地质基础》、《大地构造》、《构造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并多次承担野外地质实习指导。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油田科技攻关项目十余项。
  • 查 明 【男】
  • 查 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科技部“863 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山东省首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2年获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获石油大学石油地质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做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晋升教授,2000 年起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油气资源评价、油气运聚、成藏机理与勘探评价等。负责和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教学改革项目 16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断陷盆地石油运移与聚集”、“油气成藏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等学术专著6部,出版教育部“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探”1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聘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AAPG )会员,山东省石油学会和山东省矿业协会常务理事,古地理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中国石油勘探等学术刊物的副主编、编委。
  • 蒋有录 【男】
  • 蒋有录, 男,1959年10月生,山东章丘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油气资源系主任,教育部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并留校任教;1990年和1999年在石油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5-8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自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油气地质及勘探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勘探概论”和研究生“高等石油地质学”、“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天然气地质学”等课程。主持完成了多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主讲和负责建设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2005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先后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指导的一篇硕士论文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博士论文2007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博士论文。1994年获首届石油大学(华东)胜利石油育才奖,2002年获石油大学(华东)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2008年获第四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主持建设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6年和2007年分别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作为带头人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长期致力于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油气成藏研究方面已形成特色,是“油气地质与勘探” 山东省首批优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近年来,主持完成了10余项省部级及重要横向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奖。主持完成的“东辛油田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获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主要研究者之一完成的中石油集团公司重大攻关项目“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获中石油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石油学报》、《地质论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EI收录20余篇。合作出版《典型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模式》等专著2部,出版《石油勘探、钻井和开采地质学》译著1部,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1部。
  • 林承焰 【男】
  • 林承焰,男,博士,教授,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藏开发地质学及油藏描述、油气地质与勘探、沉积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与复杂油藏地质建模、剩余油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沉积学及隐蔽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取得重要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多次,其中,“特高含水期河道砂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等正式出版的专著及教材7部。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孙越崎第七届 “优秀青年科技奖”,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目前,正在承担国家973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油藏精细地质模型研究”、教育部 “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等。
  • 金强 【男】
  • 金强,男,汉族,1956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地质专业(地77级),1984年和1994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1997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作访问学者,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7月被成为英国Heriot-Watt大学兼职教师。  目前是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员。担任“中国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组”成员、《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和《石油实验地质》等全国核心期刊的编委。他被国际期刊《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聘为审稿人,还被国际学术会议聘为主持人。  金强从事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了“油气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和“高等石油地质学”等9门课程,负责完成了学校“十五”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地球科学系列课总体规划与建设》,指导了2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金强教授在过去的20年里不间断地进行了30多项国内外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目前,承担着国家级项目3项(包括1项天然气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2项和其他科研项目3项目。近5年来,他取得的创新性学术成果有:(1)提出咸化湖盆蒸发岩与有机质共生沉积理论;(2)提出火成岩与烃源岩相互作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3)提出天然气混源成藏的地球化学模型;(4)运用测井信息提出烃源岩非均质性的成因规律和评价方法;(5)通过模拟实验提出CO2与烃类共生共聚的模式,丰富了油气理论。  欢迎有志向在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质、油气成藏和油田开发地质学方面深入发展的同行、同学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 王伟锋 【男】
  • 王伟锋,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莘县。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1990年获石油大学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12月晋副教授,1998年11月晋升为教授,2002被遴选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开始在石油大学(华东)任教,现为地质工程、构造地质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伟锋教授长期从事含油气盆地地质构造、油气储层地质、油藏描述和油气地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石油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学、油藏描述、岩矿测试技术、油区构造解析、构造物理学和构造应力场分析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12名,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   王伟锋教授还长期致力于实验室建设,负责建成了构造物理模拟和基础地质实验室,并对挤压和伸展两类盆地的构造物理模拟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取得了多项实验成果。  目前,王伟锋教授正在承担断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隐蔽油气藏、同生断裂派生的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塔中地区火成岩形成分布与油气关系、复杂断块油藏的封闭机理和油气地质工程评价等课题研究。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青岛市经济开发区长江西路66号
  • 电话:
    %u0030%u0035%u0033%u0032-%u0038%u0036%u0039%u0038%u0033%u0030%u0038%u0035 %u0038%u0036%u0039%u0038%u0033%u0030%u0038%u0036
相关推荐
西南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美术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美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南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华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华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